——我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综述
环境美了、风气好了、生活舒心了……如今的通辽,逐步实现婚丧事简办化、民间习俗文明化、移风易俗常态化,各地讲排场、比阔气的少了,做公益、献爱心的多了……时下,走进通辽大地,清新舒畅的空气里充满人与人之间纯朴和谐相处的气息。陈规陋习逐渐破除,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崇德向善蔚然成风,人民群众亲眼见证这座城市因移风易俗而变得更加和美。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把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坚持守正创新、弘扬良好风尚,一个个有力举措破除陈规陋习,一项项重大部署厚植新风正气,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激荡在通辽大地广袤的田野间,获得感、满足感洋溢在群众幸福的笑脸上。
“小村规”撬动“大治理”
“党的富民政策让村民腰包鼓了。生活富裕了,村民们也开始讲排场。一些村民大操大办红白喜事,造成铺张浪费。以前只有在子女结婚、老人过大寿时送红包吃酒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满月、上学、当兵、建房上梁,还有开店、搬家,以及其他五花八门的事,都要送礼吃饭、大操大办,真是劳民伤财啊。”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希勃图嘎查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把广大群众从过重的人情消费、人情负担中解放出来,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精神,聚焦革除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随礼泛滥等歪风陋习,把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来抓,鼓励各地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在弘扬良好风尚的政策激励下,希勃图嘎查党支部、村委会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村情实际,制定了“村规民约”,内容涉及村风民俗、红白喜事、邻里关系、村容村貌及社会治安等多个方面。尤其在红白喜事方面,结合当前的“移风易俗”,成立红白理事会,提倡新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杜绝铺张浪费,不断改革陈规陋习。为提高村规民约的执行力,要求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以身作则,促使群众相互约束、相互督促,按村规民约办事。
在村委会院墙的宣传栏里,从村务公开到党员管理,从征地补偿到低保评定,从环境卫生整治到医疗保障,从激励引导到困难救助,都有明确的规定。包括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在内的27条“村规民约”实施以来,村民热心村级公益事业的人多了,打架斗殴的人少了;勤劳致富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
“过去赌博耍钱、酗酒屡禁不止,邻里之间就为丢了一只鸡,有人在墙头上连骂三天……”“村规民约”制度“上墙”后,歪风邪气少多了,村里红白喜事理事会监督,村民的负担减轻了不少,大家拍手叫好。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大力褒扬孝老爱亲、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等精神,使村规民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农村“讲文明、树新风”蔚然成风。
据了解, 近年来,全市各地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搭平台、创载体,倡文明、树新风,市文明办与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督促嘎查村完善“一约四会”,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全市2103个嘎查村全部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与此同时,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通过村规民约,群众自觉遵守,互相监督,村民的参与度高了,村容村貌变美了,邻里关系和谐融洽了,“村规民约”约出了农民的文明新生活。
“小舞台”演绎“大文明”
“快板打一打,听我来夸一夸。树新风、改陋习,推崇文明好礼仪,环境卫生大家搞,早晚必须勤清扫;垃圾分类就是好,又增收来又环保;婚丧嫁娶要简易,勤俭持家要牢记,要牢记……”村民孙强的一段欢快又朗朗上口的快板,引得不少村民叫好。如今,“老孙话文明”已经成为扎鲁特旗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一个品牌项目。
用快板书这种接地气的形式为老百姓宣传宣讲党的方针政策,老百姓们喜欢看、愿意听,以广袤的基层一线为舞台,建立一支传播移风易俗理念的宣讲队伍,现在的团队已发展到50人,有专业的创作人员、有快板表演人员、还有剪辑人员。扎鲁特旗利用常态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村规民约充分融入生活实际,营造文明健康、勤俭节约、风清气正的乡风乡貌,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为了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市、旗两级文明办充分整合各方力量,通过文艺演出、公益广告、宣传橱窗、墙体彩绘等形式进行多样化宣传,嘎查村社区党员、网格员、志愿者集体出动,进村入户,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倡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杜绝铺张浪费,树立节约的思想观念,引发群众共鸣。
除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还有农家书屋、村史馆、文化活动广场等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扩大了移风易俗的影响力。
“小阵地”释放“大能量”
“家里干净得1分,被褥干净得1分,就连说话文明、穿的利索得体也得分,积极参加村集体公益劳动每次计5分,被评为‘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得分更高……”
“积分多了有啥用?积分可以兑换物品!”在库伦旗库伦镇固日班白嘎查,有这么一家特殊的超市,小超市不大,发挥的作用可不小。“锅碗瓢盆、米面粮油、洗化用品,应有尽有,都可以用积分换。”村民们介绍。在这家超市里,积分就是“钱”,通过做好事、讲卫生、参加村里公益活动等都能挣积分。
今年60岁的村民包德森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村里举办任何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嘎查环境卫生净化美化、各种培训讲座、争做最美家庭、疫情防控站岗……前几天,他用自己的82个积分在“文明团结超市”兑换到了不少生活用品。“得到这个积分很光荣、很自豪!主要是觉得做正能量的事能得到认可。”包德森高兴的说。
库伦镇固日班白嘎查“文明团结超市”成立于2019年6月,由旗妇联、固日班白嘎查两委班子共同管理,下设“文明团结超市”管理办公室。超市运营所用资金主要来源于库伦旗企业家创新创业服务联盟、库伦旗商业服务业联合会、基层妇联干部的爱心捐助,还有中国科学院博士、市妇联领导、旗领导的爱心捐助,以及社会爱心人士捐赠。1分等同一元人民币,村民可以根据累积的积分额度到爱心超市兑现等值物品。
如今,像库伦镇固日班白嘎查一样,全市已建设“文明团结超市”155个。将“文明团结超市”纳入乡村文明建设体系,让村民自觉参与其中。此举不仅增强了群众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使群众更具获得感,也为乡风文明积蓄了能量。
“文明团结超市”“合约食堂”“百元村”“白事不收礼村”……近年来,我市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改革创新、举措频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市人大、市文明办全力推动《通辽市移风易俗条例》立法,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通辽市移风易俗条例》将于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一场移风易俗的深度改革实践正在通辽这片土地上逐步展开,一种日渐深刻的文明气质正在农村大地悄然生长。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移风易俗,久久为功,在广袤的通辽大地,家风良好、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的劲风正激荡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者 康桂君
责任编辑:谢雨廷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jacques-cag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