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作为,移风易俗惠百姓。
新征程,新气象,文明新风润万家。
9月23日,“文明新风进万家”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故事汇第三场活动在通辽举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呼伦贝尔、兴安盟、包头、乌海等盟市以及我市宣传思想战线与精神文明工作领域代表通过实地调研、展演分享等方式,了解和交流移风易俗建设情况。
实地观摩,学习移风易俗先进经验。在科左中旗敖包苏木扎如德仓嘎查,调研团观摩了文明新风加持下的科左中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了解了扎如德仓嘎查以“三孝三塑”为抓手,提升精神文明指数,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经验做法;在科尔沁区丰田镇辽阳村,代表们了解了小积分兑出大文明的“道德银行·美德超市”“板凳议事会”工作模式等移风易俗建设做法。观摩团还观看了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文艺演出、乡风文明大舞台文艺节目,从《移风易俗辽阳村》《奔腾科尔沁》等文艺表演中,不停记录下当地移风易俗建设成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下午进行的自治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故事汇重头戏上演。一个个优秀案例相继登台,讲述移风易俗改革实践如何在内蒙热土上逐步展开,描绘日渐深刻的文明气质怎样在千里草原上悄然生长。
扎鲁特旗有个笑口常开的孙老汉,他把党的政策写成快板儿,让农舍飘出书香,无数少年在他收藏的小人书里获得红色文化的启蒙,邻里乡亲农闲时在他的小院解开心理疙瘩,移风易俗的理念就在他的快板儿声中传递到了千家万户。
“民族工作定主线,铸牢意识不能偏,共同富裕看边远,小康路上稳步前……”快板儿打起脆生生,扎鲁特旗“老孙话文明”案例带着现场观众领略了老汉孙强如何将红色收藏“心头好”变成村里移风易俗“传家宝”。
“团队成立5年以来,我们创作了150余部作品,网上阅读量超过100万,在群众中间宣讲2000余场次,累计受众9万余人次,小快板儿唱响移风易俗大文明,我们将文明新风真正吹到了群众心坎里,提高群众幸福感!”听到“老孙话文明”团队成员王晓敏的总结,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为节奏鲜明、气势流畅又肩负文明使命的快板儿点赞,也为扎鲁特旗移风易俗焕发出的乡村新活力欣慰。
习近平总书记把乌兰牧骑称作“草原文艺轻骑兵”。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有这样一支移风易俗轻骑兵,他们蓝天为幕,绿草为台,把移风易俗主题的乌兰牧骑节目送到牧民家门口。
舞台上,新巴尔虎右旗乌兰牧骑带来的歌舞情景剧《巴尔虎草原上的移风易俗轻骑兵》以表演者的实际工作取景,载歌载舞,还原乌兰牧骑队员如何边学习、边创作、边演出、边宣传,形成3.5万人口移风易俗活动覆盖面的过程,以及带领乡亲们破除陈风陋俗,击溃民生痛点,如何用艺术之火点燃文明之光。
在《茫汗苏木的排球效应》案例展示中,库伦旗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木子讲述库伦旗茫汗苏木16个嘎查村,16个排球队,“村排”文化滋养群众体育,映红火热生活的故事。
新时尚变成好习惯。兴安盟讲述人包晶晶让更多人了解突泉县合发村《“1234”垃圾分类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见圾行事”志愿服务队如何将垃圾分类培养成村民的“肌肉记忆”,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宜居村。
红白喜事是农村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但随之而来的经济压力和浪费问题也让人头疼不已。《移动“宴会厅”为红白喜事“减负”》讲述人节欢,带着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马鞍山村移风易俗案例,讲述怎样让红白喜事“瘦身”,为移风易俗加分。
一颦一笑身边事,戏里戏外唱新风,陈规陋习随风去,乡风文明扑面来。咱们跟前儿的奈曼旗西地村将村里的小剧场搬到了移风易俗故事汇现场。村民剧团成员在村党支部书记田伟带领下,演了一出《唱出文明新风尚》,将发生在村民中间,戒掉牌瘾、劝人向上的生活场景展示给现场观众,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笑后又若有所思。
“今天看到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感觉非常有借鉴意义。”一天行程满满,让乌海市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科科长张洁收获良多。“不管是案例展示还是实地调研,都充分展现出通辽市以及其他盟市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探索走出的移风易俗工作新路径,群众喜闻乐见,文明素养内化于心,外塑于行,农村牧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氛围明显。”
从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中走出的优秀案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走进生活!
移风易俗故事汇舞台上,来自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三地接地气、易推广的典型案例,用生动的故事,贴近生活的方式,将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吹拂到群众身边。
未来,这些移风易俗案例还将从点滴努力,从细微入手,引领乡村培养出生活新气象,让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激荡在祖国北疆大地广袤的田野间,也让更多获得感、满足感洋溢在农牧民幸福的笑脸上。
记者 李肖峰
责任编辑:向宇
Copyright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jacques-cagna.com